全球微头条丨报告:建议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对普惠金融的承接能力


【资料图】

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家庭金融健康——中国中低收入家庭财务日记研究》(以下简称《报告》),在对197户中国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推动经济增长、提振消费的同时,从监管机构到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还应关注中低收入家庭的金融健康状况,使他们有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报告》呈现了上海市、陕西宜君县、湖南平江县等地的代表性中低收入家庭两年来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真实财务需求和金融服务使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发布仪式上,CAFI院长贝多广表示,希望通过《报告》,助力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理解并掌握中低收入家庭的财务状况、财务变化和金融需求,能让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设计产品,从而通过金融的形式帮助中低收入家庭平滑收支波动,建立风险抵御屏障,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感,能发挥消费潜力,助力经济增长。

《报告》发现,参与调研的三个城乡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在金融生活方面存在一些共有特征:第一,受访家庭都普遍存在收入绝对值偏低且有一定的波动性等问题;第二,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债务管理能力欠缺等,受访人群的普惠金融服务获取受到影响;第三,中低收入家庭存在医疗支出较大等风险隐患,但却又缺乏配置合适的保险产品。

针对上述发现,《报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充分发挥社区和乡村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毛细血管的重要作用,研究开发可获得、可负担、“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现金贷产品,用以平滑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波动性;其次,大力推动普惠保险,特别是数字普惠保险的发展,明确普惠保险在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再次,扭转中低收入人群对于金融产品,尤其是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感。全社会要大力推广金融素养教育并倡导金融健康理念,金融机构要将消费者保护理念融入到公司商业战略中。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在当天发言中针对如何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韧性提出了建议,比如进一步拓展数字化金融支付的场景;在考虑农民季节性收支规律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小额、长期的金融产品;向中小企业提供循环信贷额度,增强小微企业使用金融服务时的便捷性;为农民和小微企业设计更精准有效的资金管理工具,帮助他们实现优化监控资金使用流程;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巡视员周学东表示,下一步在评估各个普惠金融试验区的方案设计中,将充分考虑中低收入人群所存在的风险缺口的问题,尤其是普惠保险不足等。同时他建议,未来应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建议有能力的地方政府尽可能增加一些补贴来完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保险保障体系。

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CAFI学术顾问徐敬惠说,近年来普惠保险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取得良好进展,也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创新举措,比如深圳推出的一款专属重大疾病保险不仅有多个客户可选的保障期限,还可以用个人医保账户里的剩余款来支付保费。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投融资项目办主任白澄宇提出,在开展金融健康工作时应以家庭为单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等优秀的治家之道,还应发挥互助组织特别是信用互助的作用,通过互助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社员中模范家庭示范作用、灵活而富有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普惠互助保险等来增强中低收入家庭的金融健康与韧性。

关键词: 中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