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议:机器人产业蓝皮书:国产原创自适应机器人有望迎来较快发展


(资料图片)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演进,机械臂对复杂环境与复杂任务的自适应能力得以实现,自适应机器人这一概念也逐渐为大众所知。面对市场上已有的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自适应机器人的技术优势、行业挑战和未来发展如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联合自适应机器人行业代表性企业公司非夕科技,推出的全国首部《自适应机器人创新发展蓝皮书》称,国产原创自适应机器人有望迎来较快发展期。

相比依赖精准位置控制的传统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蓝皮书对于自适应机器人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仿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融合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AI等多元技术,能像人类一样完成“手眼配合”等复杂作业,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此来大幅增强生产过程中的柔性程度和生产力,具有位置误差容忍度高、抗干扰性强、智能可迁移等特点的新一代机器人。

蓝皮书指出,灵巧、智能、柔性通用的自适应机器人必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发展方向,它高度契合制造业企业对于柔性制造的转型需求,其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以及细分行业产品质量、生产效能,大大提高应对生产复杂性的能力,也将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发展和国际机器人价值链的重构。

2019年,非夕科技发布自适应机器人Rizon 4(拂晓),采用系统性创新的全新技术路线,首次实现工业级力控、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三位一体”,成为力控机器人领域内拥有最先进技术之一,能使机器人智能安全地与人和环境交互、操作、高效作业的公司。这款产品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发布后获得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根据相关调研,蓝皮书称,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尚不健全完整。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和丰富的实践场景,但从整体产业链来看,有两个问题相对突出。一方面,国内机器人企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起步晚,精益制造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技术和设备基础薄弱。

蓝皮书称,在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以及中国继续保持机器人最大需求国地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产原创自适应机器人有望成为我国在技术及产业化方面更快赶超发达国家的领域,帮助我国打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外资品牌占据国内约70%市场份额且基本垄断中高端机器人市场的局面。

对于自适应机器人发展会遇到的挑战,蓝皮书称,自适应机器人在产品价值、使用方法、方案设计层面上与传统协作机器人迥然不同。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下,传统机器人已实现了大量工艺方案及周边设备工装的专业化积累,人才及培训资源成熟,市场接受度高。而对于自适应机器人的推广与使用,原有的体系难以适用,需要依托更多资源、驱动力和时间来进行工业落地进程的推动。

“未来希望能联合多方力量,一起建立起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行业标准,推动自适应机器人行业在世界范围里的发展。”非夕科技首席执行官王世全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