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讯:生态塑料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首届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论坛举办

在生态环保战略背景下,塑料伴生污染问题该如何解决?28日,我国首届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论坛在线上举办,与会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围绕“生态塑料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主题,就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塑料产业低碳循环发展、塑料科技攻关与高质利用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资料图】

为解决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方案”

“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同比减少7.1%,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研究表明不仅81%的沿海地区受到了塑料碎片污染,甚至部分河流湖泊、土壤、鱼类、植物也受到了微塑料污染,严重威胁着百姓民生福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积极发挥责任大国作用,减少新塑料原料使用量和降低塑料遗弃率,助力实现‘青山绿水’‘双碳’战略目标,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指出,塑料材料本身并不等于污染物,塑料污染本质是塑料废弃导致的环境泄漏。生物可降解塑料应优先用于农业等直接产生环境泄漏的使用场景。塑料废弃物末端收集和回收利用是塑料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防止塑料废弃物泄漏到环境当中,是塑料污染治理应最先采取的措施。

中石化首席合成树脂专家教授乔金樑指出,解决塑料污染,新材料是重要抓手之一。特殊聚合物的溶解再生,是开发原创聚合物的绝好机遇。但是,新聚合物起步产量会很低,没有规模效益,无法与传统产品竞争,需要政策扶植。

为生态塑料发展输出“中国技术”

“双碳”目标下,我国塑料产业发展亟需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减少污染与控制排放的关键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大力发展可再生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新材料塑料制品,开发废塑料能源化的高质应用技术。

福海蓝天(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介绍了化学回收废塑料垃圾废塑料柔性油化技术。“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相结合,形成小循环和大循环的双循环机制,小循环让塑料发挥其最大价值,大循环上塑料污染彻底解决。”李勇说。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谢续明分享了多功能单体接枝塑料相容剂(简称多元塑料金)。北京天罡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罡则给出了塑料减碳方案,他表示:“通过恰当添加千分之几的光稳定剂等防老化助剂,塑料的使用寿命可以大幅延长,也可以使再生塑料的性能显著提高,达到低碳循环的目的,对于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意义。”山联( 长兴) 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勇则给出的是替代方案,“以无机碳酸钙与改性生物降解聚合物合成的‘无机改性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使用55%无机材料实现塑料功能不减,减污降碳。”

“化白为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关资料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和焚化将累计排放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塑料有关的排放量可占到总碳预算的10-13%,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占到一半。

李景虹表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是解决塑料回收利用的一大法宝,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

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塑料产业发展“化白为绿”,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功提出了化学回收“跨相裂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合主办,由中生协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专委会承办。会议汇集了生态、金融、化工、塑料、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会上发布了共同倡议书,中国生态塑料低碳循环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这将为我国发展生态塑料产业,解决“白色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现实推动。

关键词: